宜興湖父鎮洑西村,一個傍著蔥蘢竹海的小村子,因為創出了“村級農家樂+農戶”的模式,打出了“籬笆園·籬笆驛站”的品牌,已經成了我省鄉村旅游盛宴上的“招牌菜”。每逢節假日,一批又一批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游客,讓這個小山村的角角落落都飄著各種方言。
  記者端午節前走進洑西村籬笆驛站NO.3“幸福人家”的院門,右首是蒼翠的竹海,屋後叮咚的山泉聲清晰可聞。農家小院里,矗立一座有12間客房的兩層小客棧。傍晚時分,女主人秦菊芳端出了晚飯,烏米飯,炒蠶豆,坐在清爽的小院中,我和籬笆園農家樂的當家人黃亞雲邊吃邊聊天。
  2006年,土生土長的鄉村姐妹黃亞雲和王鳳珠在廢棄的茶園建起了籬笆園餐廳。可游客吃了不過癮還要買了帶走,好!再成立個農產品公司,茶葉、筍乾、百合、烏米飯、楊梅酒……琳琅滿目擺在餐廳外。“吃了、買了不算,看到我們籬笆園環境這麼好,人家還想住下來。”於是,他們把舊茶場的5間廢棄辦公室改造成了客房。
  “不夠住啊!”來籬笆園的游客呈現井噴式增長,在市、鎮旅游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籬笆園牽頭成立了洑西村農家樂協會,借鑒城市連鎖快捷酒店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農戶閑置房屋入會,全省首家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經營的農家“微賓館”——“籬笆驛站”開門迎客了。
  儘管生意火得不行,但黃亞雲還是糾結——“常聽游客說,我是想來體驗農家民宿的,沒想到住進了三星級賓館,沒有農家的味道啊。我也知道,農家驛站的確不能沒有鄉土味。但這車好像一時剎不住了,關鍵是供不應求。像賓館那樣每間房都一樣,成本低,裝修快。”統一標準便於管理,可難免失了個性。想推廣“個性”,農戶又沒什麼積極性,黃亞雲把眼光轉向了年輕人。
  黃劍智,黃亞雲的侄子,大學畢業回來在高速公路收費。看到鄉村旅游的火爆,又被姑姑鼓動,小黃租下一戶農民的閑置房。他指著正在裝修的房子:“外觀有點老宅的味道吧。”記者看到,不同於其他驛站的賓館味道,小黃的驛站木門木窗,屋頂上還鋪著仿真的茅草。
  小黃說,現在村裡的驛站基本都是複製粘貼,我想嘗試一下江南農村老房子式樣的驛站。他專門跑到老木頭市場去買人家拆遷拆下來的舊木料,“光起那些釘子就起了好幾天”;還淘了好多農家的老物件放在驛站里,什麼馬燈啊、木童車啊……
  旅游讓鄉村越來越有吸引力,除了小黃,又有幾位村裡出去的大學生也準備回家。小黃的同學們聽他說辭了收費站的工作回到小山村,開始都很不理解,可聽到他話語中的充實和成就感,都漸生羡慕。“我就跟他們說,別看村子小,事業可以做得很大。鄉村現在可是小地方,大世界。”
  “希望將來的籬笆驛站戶戶風格不一樣,一戶一特色。不過風格不同,服務標準不會變,只能更好。還有,我們已經接洽省里著名的文創集團,引資引智。今後,我們的籬笆驛站會土得更有品位。”分手時,黃亞雲說。本報記者 王 穎  (原標題:籬笆驛站,紅火還要有“個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t37ktrq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